首页> 行业新闻

江苏财政为农业“黑科技”打call

发布时间:2017-12-13 16:27 文档编号:

提到“黑科技”,想必大家联想到的是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农业也贴上了黑科技的标签:在犹如水晶房子般的智能温室里,蓝色LED光源照射下的豌豆苗科幻感十足;吊在空中的瓜藤上贴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你就能获知牛奶味西瓜的成长轨迹;走在秸秆做成的地板上,脚感并不比实木地板差。近日,1000余亩的省农科院院部犹如“行走中的农业科技博览馆”,多项农业“黑科技”集体亮相,颠覆了人们对农业的传统认识。这些农业科技成果,汇聚了江苏农业科学家们十年的研究心血,更是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设立十年来结出的硕果。

 

8.3亿元成农业转型升级背后推手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是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科技创新更是科技进步之源,但对农业而言,在科技创新环节,一直缺少专项资金稳定支持。为此,2007年,省政府将农业领域科技从大科技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专项资金,填补了源头创新支持空白,与省科技厅和省农委的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资金衔接互补,完善了全省农业科技计划体系。

 

省财政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设立以来,累计投入8.3亿元,支持领域由最初的高效设施农业逐步扩大到蔬菜果树、农作物、植保、农机、信息农业等12个农业领域,累计支持1660个项目。在“专项资金”支持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共获省部级奖88项,培育省级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369个,成果累计应用面积超过2.6亿亩,新增综合效益达300亿元以上。

 

在“专项资金”的撬动下,培育了一批适合江苏农业生产需求的优良品种,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专项资金”连续多年聚焦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设置重大项目,部分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培育指导种养大户、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科技示范园区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加快成果创新与应用的快速通道。

 

“并指成拳”凝聚全省创新力量

 

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由最初的每年1500万元到最近几年持续稳定在每年1亿元左右,项目承担单位涉及全省111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科技型企业,4000多名科技人员承担创新任务,有效凝聚了全省创新力量。

 

随着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性需求变化,“专项资金”经历了从全封闭式到全开放式的发展历程。“2015年,省农科院牵头联合近30家在苏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了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依托专项资金,合力攻关农业产业发展亟须破解的重大技术难题。”联盟理事长、江苏省农科院院长易中懿告诉记者,“专项资金”设立之初,连续两年围绕高效设施农业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部署研发任务,支持对象为省农科院下属各研究所。2009年—2014年,支持领域由设施农业逐步扩大到蔬菜、农作物、源环境等12个领域,支持对象仍以省农科院系统各单位为主体,兼顾全省涉农高校院所和推广部门。2015年开始,“专项资金”积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突出集成创新,面向全省竞争立项,择优支持。

 

做一个有生命力的专项资金

 

农业是充满生命力的产业,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同样活力满满。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处处长还红华认为,得益于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专项管理办公室积极探索专项管理创新。“专项资金”充分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立项机制,真正让部分优秀科技人员从“找资源、争课题、忙交账”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及时围绕农业生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自主设立课题,开展创新研究。

 

“立项不能只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项目要有前瞻性,科技创新才能发挥出引领产业的作用。还红华说,“专项资金”设立以来,先后将高效设施农业、适度规模养殖、资源环境与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加工等领域列为支持重点,基本涵盖了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所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未来,还要探索项目结束后的后续支持机制。研究项目结束后,科研团队也就解散了,这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来又要重新组建团队,又要重复投入,也是科技资源的浪费。”还红华说,江苏正加快创新资金管理方式,除了以竞争性方式立项外,将尝试对绩效评估好的科研团队和核心示范基地给予适度后续支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